"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不就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列宁
放眼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数代豪杰因创造出丰功伟绩流芳百世,但也不乏昏君遗臭万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任何人和事物的评价都讲求客观双面性,泰国陆军元帅兼首领銮披汶·颂堪就是这样一位颇受争议传奇人物。
泰国人歌颂銮披汶·颂堪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领袖;欧美国家的人说銮披汶·颂堪是一个独揽大权的独裁的帝王;华人却认为銮披汶·颂堪就是华人的败类。
人物生平
銮披汶祖籍广东潮州,于1897年出生在泰国一个贫穷的家庭。12岁的銮披汶来到曼谷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穿上戎装,踏上军人之路。深造期间泰国华侨生联考,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2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去法国枫丹白露军事学院学习的机会。在法国留学三年间,銮披汶初次接触到了在泰国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民族主义。积极地去质疑君主专制,接受了民族主义和君主立宪的熏陶 。
这些新思想理论为他以后从政实施的各种政策计划提供了理论基础,不仅决定了他未来波澜起伏人生的命运,也造成了泰国在二战中"墙头草,两头倒"变化多端的形象。
登上政坛,崭露锋芒
1927年,銮披汶学业有成,回到泰国后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当时的泰国王位继承人拉玛八世自幼在国外留学,虽然是执政者,可手上根本没有实权,和我们中国清代的光绪帝处境十分相似,只是个摆设的傀儡。
泰国实权全部集中在了銮披汶手里。銮披汶靠着政变起家,从一个小小的军事干部变为掌控国家命脉的总理。在他掌政的十五年间,是饱受争议的。
一方面,他拥有极大的魄力、说服力及人格魅力,也创造了很多成就泰国华侨生联考,如推翻泰国君主专制、启动泰国工业发展、推动泰人民族国家建设。
但另一方面,军人出身的銮披汶手上控制的权力越来越大,政府中也逐渐加强了军人集团的势力,军人专政的形势日益加重,使得泰国的军国主义倾向日益加强。
哪一方在战争中溃败,哪一方就就是我们的敌人
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面临日本来势猛猛的攻击,泰国军队顽强抵抗,可没想到首相銮披汶已经迫于压力,放弃抵抗。
1941年銮披汶与日方签署了《日泰同盟条约》,与日本结盟,正式成为日本的帮凶。这一做法无疑等于将泰国拱手让给日本人,也正式向英美两大国宣战。
可随着泰国一部部的妥协,日泰关系日益紧密,所带来的弊端也不断显露:日本对泰国经济文化进行全方面控制,泰国也对日本的依赖越来越大。再加上有像希特勒一样刻意将自己神化、使得军人专制空前强大的独裁者首领銮披汶,使得面临内忧外患的泰国民众叫苦连天。战场无情,变化万千。
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以美为首的同盟国队伍在战争中占据上风,日军接连战败,穷途末路。他很快意识到还能依靠日本这个靠山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了。
没多久,日本宣布无条件战败,以銮披汶为首的多名战将被捕。后来泰国又果断加入了同盟国,銮披汶也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二春,向美国投靠,加入反法西斯的阵营。
泛泰主义的盛行及两次排华
泰国原本国号是叫暹罗,1939年銮披汶正式宣布改国号,亲自将暹罗改名为泰国。泰国的本意是"自由""独立"的意思。虽然他口口声声:"一切为了我们的泰人兄弟",可这与当时现实情况背道相驰。
显而易见,政府强烈鼓吹所谓的"民族主义"实际就是泰族主义。目的就是实现"泰人治泰",强化泰人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支配地位与对泰国的认同感,弱化并同化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并想把周边带泰国血统的人联合起来建立成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都是改成泰国后的事了。深受法西斯影响的銮披汶毫不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推行所谓的"大泰国主义"。这激起了广大华人的愤怒,被华人骂了十几年。
到后来投入美国阵营后执行的亲美政策。这两次政策都打压了华侨在泰的正常生活,不仅摧残华侨企业、文化,还驱逐外国华侨出境。立刻引起了举国上下甚至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反对。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为华侨的銮披汶竟然是首席推动政策的人,这种"随风倒"讨好他国而将同胞不友好的卑劣手段,导致华人对他充满了鄙夷,这成为了他执政生涯中最大的污点。这也使泰国在四面楚歌、危机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得以生存。
他也为维护泰国的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经过了两次失败的结盟,但相比周边其他东南亚国家,泰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大幅度维持了国土的完整。
回望历史的长河,在銮披汶当政的十五年里,社会各界对他褒贬不一。在讲求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的今天,对于评价銮披汶的做法涌现出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有人认为他是诡计多端、圆滑专制的独裁者,但有人说他是推动泰国民主自由的先行者;有人认为他是日美霸权国的走狗,却有人说他的做法是无奈迫于当时"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国际环境。
的确,在无情的战争中,小国是没有话语权的,国家命脉分分钟掌握在他人手中,只能任由强国宰割。銮披汶虽然将自身华人血脉抛之脑后,但也是迫于压力保全泰国。无论如何,是功是过,一切都已盖棺定论,一切都已随风飘去,沦为现代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