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联考成为香港考生新选择

标题:港澳台联考成为香港考生新选择 | 时间: 2012年02月15日 | 分类:艺术类专业新闻

            香港的大学学额一直被指供不应求,双轨年情况更甚。早前,宣布内地63所高校从今年起可免试录取港生,政策一出随即引起本地学界以至整个社会的讨论。有人支持政策,认为能纾缓香港大学学额不足的困局;不过,亦有人质疑内地的学历是否全部获得香港认可。下文将会就以上看法作出深入浅出的分析。 
  内外夹击 「煲大」港生压力
  入读大学一直是无数中学生和家长追求的目标。功利角度而言,不少学生勤奋苦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考进一所好大学,因为名牌大学意味着光明的前途和容易找到一份收入可观且有保障的工作。香港的8大主要院校中,不少是享誉国际的高等学府,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而由于本地竞争的激烈,加上近年越来越多内地学生也在争取来港读书的名额,令最终成功进入大学深造的本地中学生比例越来越小。
  
科大外地生比例趋升

  以香港科技大学最近公布的数字看,该校招生越趋国际化,非本地学生占整体学生人数的比例由去年的16%增加至18%,接近香港政府制定的20%上限。在非本地生中,内地及外国学生约各占一半,令该校成为国际学生比例最高的香港高校之一。
这种非本地学生日趋增加的状况,不可避免给香港中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是未来的就业压力。 

     大量副学士毕业生争位

     在香港,除应届中七毕业生通过高考争取入大学外,每年还有大批修读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的学生毕业,他们期望通过副学士的部分课程成绩,获得直接转入大学的机会。一般学生完成副学士课程后,可衔接申请升读大学二年级,而由于港府没有规范副学士与高考生入读大学的比例,因此大量副学士报考大学所占的名额,势必对同样争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更是另一打击。

    双轨年大学学额供不应求
    香港向来大学学额不足、自资大专教育素质参差,考获符合入大学资格但未获本港大学联招分派学士课程者,2010年就有6,000人,而明年本港将有近4万名学生在高考或文凭试考获符合入读大学的基本资格,但全港政府资助或自资大学学位只有约3万个,学位供不应求。因此,如何缓解这种竞争极激烈的入读香港大学的局面,值得引起社会关注和政府的政策引导。


  63高校齐撑 失手港生有着落
  早前公布,今年将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3所内地高等院校,以免试录取方式招收本港高考及文凭试学生,院校来自11个省市,广东省占27%,每间大学提供30个至50个专门录取港生的学位,学额最多3,150个,每年学费最高9,000多元人民币,只是本地大学学费的两成。这项政策的推出无疑给港生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择途径。因为以往高考失利的大学生,通常会转投自资大专课程先修读副学士课程,但副学士的教学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最后能否转入大学也无法有保证。如今内地大学开放给港生的求学机会,不仅给学生提供另一条出路,更可在客观上促进香港大专院校与内地高校的互动和进行优势互补。具体分析港生去内地求学的优势有以下3点:

  学费比英美低 素质获得保证
  根据香港统计处2009年底至2010年初的调查显示,当时香港共有7.5万名25岁以下的港生正在外地读书,英国占25.9%,澳洲占23.7%,美国占19.6%,中国内地则有9.2%(即约7,000人)。由此可见,不少香港家长会选择送子女去外地读书,而去内地升学也是港人的其中一个选择。相比英美等国,虽然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存在差异,在内地求学除可增强中文底蕴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外,求学成本比英美远低很多。
  不少本地家庭因无法承受极昂贵的外国求学学费,只好被迫将子女转投本地的自资副学士课程,但这些学位质素参差,学费也不便宜,不少学生毕业后债台高筑,学历又不获认同,被视为「次等大学生」,导致他们对教育制度的怨恨极深。能去内地求学无疑为本地学生开创一种「价廉物美」的求学方式。
  离开父母庇荫 锻炼独立自主
  不少港生都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很差。而若离开生活的家庭独自去一个陌生的环境读书生活,势必要求港生在适应内地教育和生活模式的基础上,更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从客观上来说,这是一种磨炼的机会和考验。
  经历终生受用 开拓就业机会
  对港生来说,4年甚至更多时间的高等教育在内地接受,同时也通过日常生活和接触更易掌握普通话和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途径提供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不必仅限于本港的就业市场,内地也有大量的国际市场可去开拓。另外,即使这些学生以后回港工作,内地的求学经历对他们而言也会是一段珍贵和有用的财富。
  部分学历暂未获港认可
  当然在优势之外,能去内地求学也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仍存在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存在的挑战:
  招生条件 与港看齐
  除少数如一直录取港生的福建华侨大学,称只要符合成绩要求都会录取外,其它如北大、清华均要求报考生要取得文凭试或高考的6科4级或以上成绩,当中包括中、英、数及通识教育科;而一般的大学亦要求中英文达到3级,及数学与通识教育科达到2级的成绩。因此,港生必须符合成绩要求,才能被录取。
  其次,香港本地学生从内地获得的学位文凭在回港就业的时候是否会遇到困难或限制?特别如医学、教育等专业,回港后能否在香港的公私立医院进行医学实习和工作?而若获得内地师范大学的学历,但无香港的教师资格证书,估计在港同样不可任教。
  孤身外闯 情绪易受困扰
  最后,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以内地赴港的学生为鉴,他们不少出现很多情绪困扰,抑郁、沮丧、压力暴大、精神失常,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过往都有内地学生自杀的案例。其中除学业压力和文化环境造成的差异和不适应外,孤身在外求学的学生亦需要照理自己的一切生活。因此,同样地,对要去内地求学的港生,特别是之前从未去过或不太了解内地情况的,也要考虑到将会出现的问题,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抗逆和适应一个不同的环境。
  信息应该透明 免「撞板」耗时
  对港府而言,能与内地合作,协助本港学生解决升学与日后就业的各种事宜,是一个很好的计划,特别可让家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可到高等学府深造。而更应做的,是如何通过政府或是与内地政府和高校合作,设立一些奖助学金,资助和支持港生顺利和安心地读书。
  另外,由于内地的院校数量繁多,教学质量也相差甚大,特别是有些文凭学历不获本地认可的,港府应做到信息透明化,让报读的学生在申请前,清楚了解课程的内容和一些细节,以及获得学历的情况,如是否被本港接受和承认及能否衔接相关专业资格考试等。这可避免家长和学生浪费时间与金钱。
  整体而言,这个新出炉的政策值得支持。对港生来说,除通过以往的交流和就业可与内地互动,现在有了一种最直接的深入内地的方式─学习和生活。而且通过这样的经历,港生的眼光不会只停留在香港,眼界和视野都会扩大。更重要的一点,港生到内地升学有助建立与内地的人脉关系,特别是同学关系和朋友关系,甚至可选择直接在当地就业,在内地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失为一条好出路。


 
 

本文标题: 港澳台联考成为香港考生新选择 | Tags:港澳台联考港澳台联考考纲

黄浦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