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高考临近,“换个国籍就直通清华北大”的话题近日又在网上热起来。据说人大附中有个国际部,招收的都是外籍学生港澳内地联考,但一看人名就知道清一色是中国娃。他们最后报考的,多数都是北大清华。
有人算了一笔账港澳内地联考,现在移民成本不过100万人民币华侨生去清华北大,这笔钱用于补课、培训,能上北大清华的机会也很小。移民直通清华北大,在经济上显然是很划算的,符合一般人的“经济理性”。
据《中国教育报》去年报道,我国高招制度里还有一个“华侨生全国联考”,就是有关部门给全国各高校分配一定的华侨生招生指标,联考录取分数线也极低。结果又发展出一个相关产业链,很多父母最低花20多万元就可以把子女办成菲律宾、马来西亚华侨,再参加“华侨生联考”。
现在国内有一批教育机构专门发展“华侨生联考”,掘得一桶桶金。去年某教育集团在国内推出一组“对不起”体营销广告港澳台联考2020分数线,文案说:“对不起,没能早点告诉你,其实200分就能上‘211’大学。”
这几年,社会上一直有人呼吁关注高考公平,现在看不是空穴来风。以前的各种加分、优录政策,甚至自主招生,都存在被一些人钻空子的问题。加上“换个国籍就直通清华北大”、华侨生联考爆出漏洞华侨生去清华北大,问题不小。
提起“换个国籍就直通清华北大”等,有些人可能觉得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由中国娃换个马甲进中国的好大学,应该是存在一种所谓挤出效应,但挤出的是外籍人士、华侨,无损于国人的内部福利。这实际上是一种很狭隘的想法。
公平是一种极端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个更加注重”,其中一个就是“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中国,高考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人们一直相信它是中国最公平的制度安排之一。如果不珍惜高招公平性,在废除高考的喧嚣中,高考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换个国籍就直通清华北大”,实际上危害极大,首要的就是损害高考的公平性。国家每年供给的高考录取指标是有限的,近几年一些省市之间争得头破血流。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北大、清华等名校在各省市的录取指标极度稀缺。现在倒好,这种宝贵的资源还被“移民”挤占了一块。
高校招收国际生,目的是加强文化交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实现中外学生的交流碰撞,拓展国内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但由着一些人钻漏洞后,这些目标被无形消解。这种钻空子的做法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养肥了一批以专门钻国家制度为业的机构和从业者。
充分认识到“换个国籍直通清华北大”的危害性后,就要想办法堵住相关漏洞。过去加分政策、优录政策一度泛滥,弄出一批舞弊产业链,方便了钱权交易,有关部门倾听呼声,大量加分政策现在被取消了。高校招收国际生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不可能取消,但如何防止钻空子,值得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