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中外 并育德才
泉州晚报
2010-11-06 05:29
0
五十年风雨沧桑,五十年春华秋实,五十年砥砺前行,五十年桃李芬芳。
从1960年在著名侨乡泉州打下第一根桩基,到今天为马来西亚、朝鲜、菲律宾及香港、澳门、台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培养近4万名毕业生,这所承载了几代人梦想与荣光的大学,迎来自己50岁的生日。“会通中外,并育德才”,50年来,华大的传统与文脉,精神和底蕴,一脉相承,显示出极其坚韧而又旺盛的生命力。
选址侨乡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批海外华侨青年满怀热情,回到祖国。考虑到归国华侨青年需要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时任中侨委主任的廖承志向国家建议,创办一所以招收归国华侨学生为主的华侨大学,得到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各部委的赞同和鼎力支持。就这样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都是侨生吗,1960年,华侨大学应运而生。考虑到泉州既是重点侨乡,七八成东南亚华侨的祖籍都在泉州,又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加之泉州气候与东南亚各国相近,适合华侨青年学习和生活,最终将华大的校址定在泉州。
照顾侨生
建校初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都艰苦。而当时华大招收的学生,不少人家庭富有,考虑到侨生的特殊情况,华大对华侨学生实行“一视同仁,适当照顾”。原华侨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杨振东回忆说:“当时学生宿舍基本上都是单面朝阳,并配有‘冲凉间’,为了保证侨生的伙食,当时泉州市区每天只供应3头猪,一头供应给前线部队,一头供应给8万市民,而余下一头专供华大。”为了配强师资,让侨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教育部批准华大到其他高校去选才,华大看中哪一个,就调哪一个。这些青年教师与侨生同吃、同宿舍、同自修,从学习、生活上照顾他们。
服务侨乡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都是侨生吗,华侨大学主动融入泉州,对接产业经济发展,成为海西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华侨大学先后与泉州多家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及共建高校创业园协议。不论是石材、树脂、纺织鞋业等传统产业,还是电子、光伏、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华大的科研工作遍地开花,为泉州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华侨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离不开泉籍华侨的热心捐资。今年7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泉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第四轮共建华侨大学协议。未来五年,泉州市将每年安排1200万元资金支持华侨大学办学,并在资金、用地、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可以预见,华侨大学将在泉州发展得更好,将为泉州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李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