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焦第二届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丽水论坛

标题:专家聚焦第二届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丽水论坛 | 时间: 2022年11月10日 | 分类:艺考新闻动态

丽水是我省的重点侨乡,有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40多万,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20多万。我市的新侨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开展华侨华人研究对于落实“凝聚侨心、汇集侨力”和“爱侨护侨”的侨务政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地方高校结合本地华侨华人资源开展高端学术会议对促进高校的学术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引导浙籍侨胞积极参与国内创新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建设,凝聚浙籍华侨华人的智慧和力量,我校成功主办了第二届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丽水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境内外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对侨商回归与丽水“大花园”建设提出看法。

主题报告一:华商、社团、社区与“一带一路”

庄国土:海上丝绸之路的回顾和展望

丽水学院名誉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庄国土教授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之路,也是宗教和思想传播之路、新物种传入之路、科学和技术传播之路和物产交流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力量日益壮大,中国逐渐参与主导。移民作为丝绸之路文明交往的最重要载体,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经贸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了移民潮的迸发。华侨华人以难以想象的规模和实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高伟浓:华人社团类型为基础的演变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高伟浓教授指出,华人社团对华人来说,由于要谋商发展,在大部分国家都逐渐被重视。宗教社团,文创社团等传统社团虽然越来越少,但越来越重要,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现代发展中,新社团的形成也带动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高度。

武斌:海外华人社区建设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华人研究国际学报》英文杂志主编、英国诺丁汉大学武斌教授首先通过他的三个经历谈了对一带一路的看法,一带一路政策需要挖掘相关国家的内在潜力和动力;一带一路需要多维度平衡匹配发展;一带一路政策需要扩大民间外交的思路,更多挖掘当地的潜力。他聚焦留学生群体,提出了若干思考问题和海外华人社区建设对一带一路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王琛发:社会机器化——未来的趋势

马来西亚道理书院王琛发教授在会议中提到南海华人社会秩序,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和价值观念,他们造设很多神庙形成援募经费,开发了当地桥资。但现在的侨资发展不能按照之前那样依靠廉价劳动力,而是需要能够控制机器的人才。整个世界的一个大氛围已经发生变化,所谓的第二世界将要来临,而且现在形成的海上物流图的形成导致廉价劳动力的消失。王琛发指出,“工业机器人时代”将要来临,我们将要进入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有人才,又能让资金密集的国家。我们若想让具有家国情怀的华人回来投资靠的不是廉价人口,而是人才。

专题研讨二:“两山”战略与华商研究

李敬煊:新时代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静煊教授谈到新时代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思考,他对于新型政商关系的建构和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做了解读。从政府角度来说,全面从严治党、建设新的干部队伍,打造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加强纪律建设,重点增强领导干部纪律意识。从商人方面来说,坚守清与亲是企业家的根本要求,着眼于亲发挥企业家的主动性,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法依规经营,推进企业发展的法治化步伐。

何作庆:从家乡云南看“一带一路”

马来西亚华侨领袖_马来西亚华侨生班_上海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华侨生

云南红河学院云南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作庆教授作为云南的学者,以云南为出发点,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观点性的解读。他首先介绍了“一带一路”的路线,海洋与陆地,到共同通向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接着,他立足于云南小城镇华人华侨化等原因,为地方政府走向东南亚提供史实依据与理论支撑。对于云南为何能走出去,他谈了五点原因。一是历史的各方面影响,二是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三是少数民族带来的人脉,承认多元化打造了与众不同的商业文化;四是边境贸易、土地与矿产带来的经济因素;五是实践将云南与东南亚、欧洲联系在了一起。

杨宏云:华侨“双重嵌入”与“侨商回归”

福州大学杨宏云博士表示,巴西移民是传统移民,目前大约有39万华人长期居住在巴西,并在当地进行投资建设。所以在政治参与中,“华侨”这个身份被慢慢淡化,华侨的“双重嵌入”程度也在不断深入,表现为他们参加投票选举和与当地政府的互动积极性不断提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的确需要海外华商影响力量的增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巴西是一个政治氛围较宽松的国家,民众有政治地位转化的意愿。随着“侨商回归”号角的吹响,如今越来越多的侨商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同时政府也应搭建好项目平台,无缝对接之下实现多方共赢。

罗荔:“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践行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罗荔副教授指出,“两山”理论自提出以来,其理论演进经历了多次完善,内涵不断丰富,涌现出了“源泉论”“目的论”“阶段论”等七种阐释。罗荔就如何落实“两山”理论、推进侨商兴业提出自己的三点意见和建议:一是依托侨商管理讲好丽水故事,弘扬“两山”理论;二是优化侨商服务环境,助推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三是助推华商发展欧美产业,争当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廖萌:跨国主义视角下海外华商投资中国的驱动因素及对策研究

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廖萌指出,“跨国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提出的一种理论,主要用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移民在维持祖籍国与住在国的联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跨国界的社会领域。鉴于这个理论,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解析:一个是海外华商投资中国的阶段与特点;二是海外华商投资中国的驱动因素;三是制约海外华商投资中国的因素;四是跨国主义视角下吸引海外华商投资中国的对策建议。

周峰:青田华侨回归之旅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侨联周峰指出,由于欧洲经济黄金期的结束,其他大陆经济体的商机不断呈现,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机遇,青田侨商在2008年欧债危机之后,开始从欧洲流向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他表示,综合语言、发展潜力等诸多元素,南美、非洲以及回归中国成了青田侨商们的首选,并指出侨商们回归祖国后,主要从事房地产、贸易、制造业、餐饮业、超市百货业、小水电等领域,部分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但部分侨商也能做得风生水起。

专题研讨三:侨务理论与政策研究

刘芳彬:民族同根,文化同魂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刘芳彬界定了新时代的时间,并为华人下了新定义。她以全面精炼的语言,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从根、魂、梦为基础明确建立海外同胞与主籍国的关系,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将是凝聚海外侨胞的纽带。二是鼓励华侨华人利用自身的优势为驻在国做贡献,以回馈当地,让中国成为桥梁和纽带。同时海外侨胞的回归率在逐年上升。三是支持千人计划,支持华侨回国共创业、求发展。四是同源共享,把握好中华民族的根、魂,抓住或创建良好的机遇,政府再大力采取优惠措施。她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互利互惠原则及能否为当地做贡献。

周小明:关注华侨的权益保护

我校华侨学院副教授周小明博士说到,随着经济发展及“一带一路”的倡议,外出留学不再仅限欧洲。然而面对华侨华人,需要保障海外公民权益,保障华侨华人的权益。在中国驻海外领事馆设立法律援助,为华商提供有力的法律咨询。同时加大海外地区的研究以及出国人员的培训也为保障华人华侨的手段,将法律援助向海外延伸,加强领事保护工作,也可以通过文化传播树立华人良好形象,加大外交保护力度甚至派兵保护海外侨民。利用国际人权保障机制上海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华侨生,保护自己权益,并在华侨华人中普及相关知识。在事前就做好保障华侨华人利益的预防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华侨生_马来西亚华侨生班_马来西亚华侨领袖

杨静林:“一带一路”引导广西侨务政策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教授杨静林博士指出,广西在“一带一路”侨务政策下,以东盟为核心,向欧美国家辐射侨务政策,主要以广西籍海外华人侨团为纽带,加强海外华人与广西的联系。她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一是侨务机制建设与侨务公共服务;二是搭建经贸合作平台的侨务外交;三是广西特色民族文化的侨务公共文化外交;四是广西与海外桂籍华人同乡会、宗亲会社会关系网络的互动。

姜丹:俄罗斯移民新政策与旅俄华侨

黑河学院系主任姜丹表示,从剃头匠、耍熊人到旅俄华侨,众多中国人游走于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城之间,为两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俄罗斯移民新政改变了旅俄华侨现状,增强了旅俄华侨的目的性、提升旅俄华侨的文化素养、增加了华侨与俄罗斯公民的通婚现象、助推中俄两国友好关系,也影响独联体国家改变移民合同法内容。

叶小青:餐饮文化促华侨形象构筑

我校商学院叶小青博士表示,软实力会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各种力量,推进各项发展,所以在华侨形象建筑方面软实力也尤为重要。她说到,民以食为天,餐饮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实力,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离不开饮食,而饮食又是一个国家文化素养和文明的象征。海外餐饮业市场前景广阔,非常受欢迎,在海外发展餐饮业的同时可以弘扬中华文化,以美食为媒介,各国民众会更愿意接受中华文化,华侨的形象也就可以更成功的树立。

杨海:“华创会”促“长江经济带”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海博士表示,华创会在推广过程中,为宣传长江经济带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华创会,华侨人才更可能认为长江经济带战略会给自己带来机会和利益,这就能够吸引很多华侨人才加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因此规划华创会工作,加强长江沿线地区联动,围绕长江经济带开展活动,侨务工作联系更加紧密都很重要。同时华创会也需要强化建设数据库,参会项目需要创新性、前沿性、原创性和适应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发展。根据长江的特殊性,生态型、创新型、国际型产业应该成为华创会要重点引进的产业。

专题研讨四: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与交流研究

夏雪:中华文化全球化,华人精英各放异彩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夏雪说,在美国的华人精英主要以文学、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传播中华文化,虽不新颖,但能将中国的神韵用西方的艺术表达出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全球化;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精英主要通过华文三宝——华人社团、华文报刊、华文教育来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在驻在国的本土化。她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消除了两地的文化屏障,都体现了在外华人精英高度的文化自觉,两地华人精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鲁锦寰:“一带一路”视野下海外华人与儒家思想、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华侨大学研究员鲁锦寰指出,现在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是几千年来各国的历史社会互动发展起来的,不是因为某个特殊人物而突然形成的。他认为,印尼华人把本土的宗教习俗带去,吸收异国的宗教和文化特点创立了印尼孔教,创立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孔子的学说为教义、以孔孟为经典,吸收了西方宗教的特点,建立了自己真正的制度化的宗教,这证明我们中国的儒学和儒家思想可以在海外发展并发挥其作用,中国的儒学文化不亚于任何一种西方文化。

倪建平:推动丽水与欧洲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和合作

马来西亚华侨生班_马来西亚华侨领袖_上海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华侨生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任倪建平研究员指出,丽水有三大优势,首先青田的侨文化是其一大特点,生态文化是其第二大优势,第三是中央对丽水本土文化的重视,在新时代我们要对这些优势的潜力进行发掘。他说到,青田在欧洲的华侨数量众多,文化从来都是跨文化的传播,通过不同文化共融的形式,交流、碰撞、融合。他表示,侨乡在谋求发展的时候,要树立新的理念,利用海外华侨资源,寻找与侨乡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连接点,丽水应该利用丰富的华侨资源,吸收国外的一些文化要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专题研讨五:华侨华人历史、社会与宗教研究

令狐萍:美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历史、现状、前瞻

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令狐萍指出,在华侨的历史渊源与国际移民运动的宏观背景,华侨华人的定义与其历史演变方面在学术争论中大不相同。且在国际移民理论及其在美国华侨华人研究中先后采用了“推”与“拉”理论、“同化论”和“不可同化论”理论、“旅居者”与“定居者”理论,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随后,令狐萍指出“东方学”与“亚裔美国学”这一理论,“大熔炉”与“生盆菜”的差异即同化与多元化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以及对于犹太人“流散人群”的研究与“跨国移民”理论的探讨,“族裔社区”与“文化社区”的异同点。最后,她表示“全球性移民”到“弹性移民”的改变是为了更好的迎接其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与对北美华侨华人研究的挑战。

郑永禄:韩国华侨社区在三个年度中的动态转变

首尔大学教授郑永禄介绍说,现在韩国华侨已经超过100万,占韩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左右,韩国也有很多类似中国的侨乡有华侨集中居住。韩国华侨的动态转变主要受居住国政治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随着韩国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在韩华侨的处境越来越好,权利越来越受到保障。

庞卫东:华人基督教会调查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庞卫东副教授表示,华人基督教会调查主要通过分析历史现状、教会的人员构成、参加教会活动的原因、教会的运作模式和社会功能,反映出美国中西部地区华人基督教会的基本情况。他说到,教会成员职业多样化,其中政府工作人员比较少;年龄跨度比较大,其中老年人社团比较庄严肃穆、年轻人社团比较青春活泼。

徐文永:海外华侨宗教信仰的动态

我校华侨学院徐文永博士谈到青田海外华侨的宗教信仰范围不断扩大。他具体分析了华侨华裔宗教信仰动态调整的原因,教会给了他们一个平台缓解海外漂泊的孤独感以及对家的期盼,突然的亲和力让他们聚在一起,跨国移动互联网上宗教传播也使得华裔新生代大量流入驻在国教会。他还提到了华侨华人的宗教信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了海外华人社团的大融合,凝聚了华人社区的力量,扩展了相关人脉资源。

李琴:交流与融合需要我们主动出击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生李琴指出,在日华人已经实现从日本社会的“讨生”模式到与日本社会“共生”模式的转变。以东京中华街促进会、华人教授会议和日本侨报社为例,李琴表达了观点:只有积极参加当地活动,相互交流与理解,用日本人最易接受的方式为中国发声,才能促进两国的交流与融合。两国真正的交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更加需要华人的积极主动和日本社会的理解接纳。

胡越云:美国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必不可缺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胡越云博士介绍了美国华侨华人专业社团的发展背景,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其特点与职能。他指出,首先华侨华人专业社团有专业性和跨境互动的特性,其专业社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其次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具有专业服务、人才流转和公共外交的职能。最后他围绕职能、运作、财务和影响力这四方面做出总结:美国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对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

马来西亚华侨领袖_上海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华侨生_马来西亚华侨生班

专题研讨六:华人认同与侨乡文化研究

林中威:“亚裔细分法”与在美台胞的自我认识

福建社会科学院林中威教授指出“亚裔细分法”引起侨界震动、海外所谓“台裔”在政治上愈发活跃、“当前缺乏有效的反制和足够的关注”三个方面。而造成当下局面的历史原因在于文化层面“台裔”认同的形成、与大陆长期隔离下形成的强烈乡土意识等影响。

廖峰:当下海外中餐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校商学院党委书记廖峰教授表示,当下海外有大部分的华侨华人从事“三把刀”工作,其中以厨刀即餐饮方面为主。在“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的背景下,华侨华人必须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国餐饮业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他还指出,留学生可以在传播中起到良好媒介作用,发展中餐饮必须借助电子商务来实现更好地发展。为此,他提出,海外中餐饮要加快实施规模化发展。就是要以中餐饮联盟为主体,政府牵头、侨友为平台,加之以外宣、财政、商务、旅游等一系列配套举措来扎实推进。

张小倩:华文教育有力促进华人的自我认同

我校华侨学院张小倩博士认为,以汉语为核心的华文教育对华裔的自我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从三方面详细讲述:一是爪哇华校的历史概况,介绍了华文教育历经坎坷和重见光明;二是结合当前印尼爪哇华校的实地考察,发现华文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有助于爪哇华裔学生对族群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三是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结论,总结华文教育对华裔接受华人身份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王付兵:浅析新马闽籍华人人口结构变迁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付兵副教授表示,在近现代时期新马闽籍华人的方言群分布中,闽南人是整个马来西亚九大华人方言群中最大的方言群。在不同的时期,闽南人方言群分布发展状况受不同因素影响,且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发展特征,就总体而言,闽南人增速大致与华人人口总数保持一致。闽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和移民网络的作用,使得闽南人较早从事商贸活动等因素都是影响闽南人不断兴起发展直至成为最大方言群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夏凤珍: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凤珍副教授表示,浙江省政府尤其是省侨联正在大力扶持海外中餐馆的发展。她指出,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准确定位;同时指出上海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华侨生,政府要切实根据海外中餐馆目前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境、未来发展的契机对症下药,不仅要让海外华人得以谋生,更要让“假中餐”回归,让各国人民了解浙江、感受中国。

韦丹辉:青田华侨华人社团发展的现状与转型问题

华侨学院韦丹辉博士介绍了青田华侨华人社团已逐渐由地域血缘性集体向专业性社团发展,参与驻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活动越来越多。她立足青田华侨的历史背景,指出侨乡青田的华侨主要分布在欧洲,青田侨团的发展呈快速增长趋势、且类型多样化,侨领在社团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她同时对青田侨团如何更好地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专题研讨七:国际移民与华人经济、政治研究

马来西亚华侨领袖_上海交通大学马来西亚华侨生_马来西亚华侨生班

卢雨婷:移民汇款对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路径选择研究

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雨婷表示,近几年来,南亚地区的移民汇款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家GDP的比重逐渐增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具有多样性。她立足“移民汇款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相关的命题,通过采用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并估计相关系数的方法,对印度、孟加拉等5个南亚国家进行研究,得出目前人力资本累计路径是南亚移民汇款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的路径。

黄英湖:福建、浙江的出国移民链及其原因剖析

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黄英湖教授通过分析福建、浙江地区几个移民的例子,重点阐述了移民链对福建和浙江人出国的助力作用。他还对福建、浙江两地出国移民链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种移民链的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的思想意识里的血缘、地域观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王爱平:海外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新时期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王爱平教授指出,如今正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华人华侨作为传播者,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影响更是值得研究。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少问题开始慢慢出现。她表示,由于对居住国和祖国的国情比较了解,华人华侨能以非官方的身份开展活动、传达信息,可以直接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杨保筠:关于旅泰中国新移民的若干观察与思考

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杨保筠教授表明,旅泰中国新移民具有来源广泛、受教育水平高、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及流动性较强的基本特点。他介绍说,由于近年来泰国辉煌街区房租迅速上涨、卫生及治安环境变差,致使当地华人与泰国本土民众存在着邻里关系紧张的状况,但同时,随着众多新移民社团的自发形成,给了远离故乡的华人们一丝丝温暖,为泰国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廖小健:英国“脱欧”与英国华人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廖小健教授表示,2016年英国通过公投选择“脱欧”给世界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也给英国华人带来了深重影响。首先大部分英国华人对英国“脱欧”持反对态度;其次英国“脱欧”对华人的移民政策、对华人就业以及对华人餐馆和超市所带来的种种影响;第三,他从英国国内局势的走势、有关欧洲统一市场与英国海外市场、英国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等3个方面对英国“脱欧”的前景做出了相关评估。

彭慧:东南亚社会中的庇护主义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彭慧副教授,以泰国、印尼、菲律宾为例,介绍了东南亚社会中的庇护主义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庇护主义的表现及演化,概括了庇护主义对现当代东南亚的影响,并得出了庇护主义的有关结论。

钟大荣:马来西亚华人工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研究

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钟大荣助理教授介绍到,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历史上马华工会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分阶段的,在主要的“一带一路”支点国家,如果有重要政党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良好交往关系,可以减少一些杂音。他建议,对外交往要考虑到马来西亚华工会在执政联盟中的地位,处理好与其的关系。

(学通社 雷瞿凡 沃嘉伦 周开元 邓丹妮 张昊 蔡志豪 刘恬 张望婕 闻超颖 张汉杰 雷羽佳 叶灿 邓君 陈程 张佩佩 覃俊栩 钱清清 周佳仪 何佳 陈逸飞)

本文标题: 专家聚焦第二届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丽水论坛 | Tags:移民一带一路青田

黄浦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虹口区 杨浦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奉贤区 崇明区